学院新闻

走进数学课堂 重视主体参与——曹一鸣教授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学数学现场侧记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1-15浏览次数:531

      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倡导重返生活世界,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那么如何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体世界,重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价值;如何把合作与交流有效地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并拓展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11月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一鸣教授以 “让学生从‘活动’中学数学”为报告题目,引领着来自河南省的一百余名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在真实的、可以参与的环境中理解数学教与学中“活动”这一概念的真谛。
抛砖引玉
      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想不想做个游戏?”学生疑惑。
      教师出示问题1:请同学们抛掷硬币800次,看出现正、反面各出现多少次?
      学生A说:“800次这么多,很费时间。”
      “是的,谁有办法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
      学生B答:“全班同学一起抛,每人抛掷不到20次,累加起来足够了。”  
      这样,每4位同学一组开始做实验。10分钟后,各小组长把本组学生收集的数据写在黑板上。接着出示问题2:各小组利用问题l的数据,计算出现正面的频率,并列出统计表。
      报告伊始,曹教授通过一个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阐释数学教学中的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带到数学中去,把数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来,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和魅力。
      同时曹教授提出: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为了让学生“活动”、为了让学生“参与”而人为创设脱离学生真实的情境,或者与数学联系很小的情境,是否是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
角色扮演
      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曹教授播放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教学片断,让参加培训的学员找一个角度进行观察,比如这种新课的引入有什么特点?和传统的引入方式有什么不同?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了学习活动?学员分组讨论,并出示讨论结果。(以下为部分小组讨论结果):
      小组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导入新课比较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交点没有在一起的情况老师可以重点指出;
      小组2: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明确,对于黑板上出现的数字可以分类分析;
      小组3:小组讨论前,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问题引导,这样避免讨论没有边界,流于形式;
      小组4:最可取的是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空间,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后得到一些结论,能够体现新的理念带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针对学员的讨论,曹教授指出任何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的发展,数学教学是借助数学工具发展学生的潜能。然而,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具体事物入手,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现实,再逐渐过渡到逻辑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现实)世界提升到数学(理念)世界,是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站点。
      广大“国培计划”学员纷纷表示,通过观察别人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是自我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途径。
理论阐释
      为什么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活动?曹教授指出:
      其一,数学知识并不是一种超然的客观存在,而一个人类主体不断参与的探究过程,数学知识的创生与发展是个体参与下的探究——建构过程,数学知识的增长不再是接受“权威者”既定的知识、“旁观者”的知识,而是个体直接身临其境参与、体验、生成的知识。因此数学中的“活动”,不能仅理解为“智力活动”。 
      其二,数学既不是同经验无关的纯逻辑体系,也不完全是经验的总结。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归纳、猜想、审美直觉、实验、探索。因此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新知,掌握归纳、猜想的方法,懂得欣赏。
      其三,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它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讲,必然受制于数学的内在规定性。
      最后,曹教授又指出参与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学习方面,活动参与对其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这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曹一鸣教授是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多年数学课程教学研究,是数学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曹教授这次的报告中理论翔实,案例精辟,分析视角独特,语言富有感染力,赢得了学员的一次次热烈掌声。

数学科学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