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曰22日下午,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昌集教授应邀到云龙报告厅为本次参加研修的河南省小语班骨干教师讲解诗歌朗诵的有关知识,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李教授首先对在座的骨干教师们,表示欢迎,也很高兴和大家在一起探讨诗歌吟诵方面的问题。近几年,诗歌的吟诵,尤其是古典诗歌的吟诵,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今年有几所学校准备联合举办中国古典诗词吟诵节,徐州师范大学就是主要场地之一。
        接下来李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几年会掀起诗歌诵读热呢?他分析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对现代文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第二,在民间,长期以来,儿童诵读成为一项活动。诵读是提高儿童素质、培养孩子审美的途径。同时可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隔膜倾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是语文问题,而且是要发扬传统,重塑文化品格。而对于教学来说,诵读是一个环节。诵读可以增进对诗歌精神的理解,促进与大自然的情感,提高掌握语文的技能。
        随后,李教授专门讲了诵的内容。诵,顾名思义就是朗诵。现当代诗歌朗诵的分为两种:一是方言诵,即用自己的家乡话朗诵。上一届培训班举办了一项活动,其中就有四川老师们用方言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效果很好,很有感染力。二是通话诵,即用普通话朗诵。通话诵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字的读音要准确。首先字声要饱满清晰。字的读音要分头、腹、尾,这些读音都要有张力。其次是对词组的朗读,词组不能读破,要流畅。朗诵是中国的传统,汉语和英语不同,汉语是按词组分类的,它有音乐感,有发声的高低、长短、节奏,有很强的音乐韵味。第三,朗读要有节奏,在词组、诗句之间要有节奏的变化,要抑扬顿挫。最后,对情感的把握要准确到位,要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进而自然而然的诵读出来。每一句诗都有关键词(字),要突出这些字词。要有间断,给听众接受的事件。每个人都可以在诗歌朗诵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和孩子们一起朗诵,更能感染他们,进而达到诗歌熏陶教化人的效果。
        李教授接着对于古典诗歌的诵读作了精彩解读。按照文体的样式,古典诗歌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诗。五言诗通常是由词和词组组成,即二三模式,七言诗则是二二三模式。在词组由于词组之间的间隔要稍长。比如五言诗:“白日∕依山尽”,“白日”后面要间隔长些。比如七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朝辞”“白帝”之间的停顿也要略长,要达到声断意不断的境界。对于词的朗诵,词通常比诗更加活跃。词的语态较诗来说有了进展,它的句数更多,读起来更有难度。比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就有许多人把握不准。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一句读的时候也需功力。
        朗诵词要朗诵出该词的意境。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著名演员、朗诵家焦晃曾经朗诵过此词。我认为他的朗诵还有欠缺之处。苏东坡的这首词可以理解为心里独白,而非叙述,要着重表现悼亡的心理流程,含蓄深沉。在词的朗诵上并没有绝对权威可言。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无穷的创造力。
        李教授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学他并不提倡选此类比较深沉难以揣摩的词作,毕竟孩子们的人生观和阅历并没有达到可以理解这些词的阶段。更提倡多选些表现亲情、大自然的诗词,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诗作温情脉脉,清新自然,更适合和小学生一起诵读,感恩亲人,亲近自然。
        最后李教授讲了吟唱。吟唱没有固定的形态,接近于诵的称为吟诵,接近于唱的称为吟唱。据他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吟唱并未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也没有整体的系统。社会上称某某人为吟诵家,我认为是不合适的。中国至今明确的歌谱流传下来的很少,古代歌曲只有法则,没有定谱。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可能是歌唱者和创作者。
        吟唱的方法就是依字行腔,即以平常的语言为基础唱其字声,抑扬之、顿挫之。把一个字拖长,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身喜好,摇曳其身。吟唱一般分为“哆哆调”、“唻唻调”,各位老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吟唱,不要追求什么技术化、神秘化,我们要传承的不是调子,而是一种文化精神。
        听完这一场富有诗意的讲座,学员们感到受益良多,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再一次领受了诗词的迷人魅力。他们表示回去一定要加强诗词吟诵能力自我培养,带领学生们学好祖国语言,传承光大传统文化。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宣